label.skip.main.content
-
- 2025年 - 致年轻人的一封信——人文革命
- 2025年 - 建筑系荣誉博士学位
- 2025年 - 致美丽心灵的信
- 2024年“WWD John B. Fairchild Honor”终身成就奖
- 2024年 - 黄昏颂:献给老年的一封信
- 2024年 - 温温儒雅 和美至善
- 2024年 - 致全体女性的一封信
- 2023年 - Rai3电视台“In mezz'ora”节目,Monica Maggioni的访谈
- 2023年GQ年度设计师
- 2023年 - 富有成效、和谐共存: 与人工智能同行
- 2023年 - 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一封信
- 2023年度Neiman Marcus时尚领域杰出服务奖
- 2023年 - “Soul”,Monica Mondo在Tv2000的专访
- 2022年 - 致未来的哨兵们
- 2022年 - 一位女王与一位国王
- 2022年 - 致人类智者的一封信
- 2022年 - 给父亲的信
- 2022年 - 写给心灵的书信
- 2021年 - 献给意大利的赞美诗
- 2021年 - Brunello Cucinelli 在 G20 峰会的演讲
- 2021年 - Solomeo普世图书馆,千年的献礼
- GQ2021年度最佳设计师
- 2021年 - Brunello Cucinelli作为Sky tg24 节目的嘉宾接受采访
- 2021年 - 致员工的感谢信
- 2020年 - 普世人文主义与科技:与来自意大利的Marco Montemagno对话
- 2020年 - 向蒙古国和中国的人民致敬
- 2020年 - “与Brunello Cucinelli面对面”
- 2020年 - 与天地万物缔结新社会契约的信函
- 2020年 - 米兰IBM工作室的虚拟开幕式的演讲 米兰IBM工作室的虚拟开幕式的演讲
- 2020年 - 祖父在新生之日的来信
- 2020年 - 新时期的来信
- 2020年 - 春天的问候
- 2020年 - 写给人类同胞的信
- 2020年 - 修复的艺术
- 2020年 - 写给中国朋友的一封信
- 2019年 - 与Marco Montemagno对话
- 2019年 - 精神时间,和谐时刻
- 2019年 - 与“第三个千年的青年达芬奇”会面
- 2019年 - Solomeo, 勤劳精神的小镇
- 2019年 - 和谐与希望
- 2018年 - Solomeo,心灵的实质力量
- 2018年 - 心灵栖息地
- 2017年 - 寄语工匠大师
- 2017年 - "向人类的普世主义前进"
- 2016年 - 网络时代的人文手工匠
- 2014年 - 消费主义的衰退促进物品的恰当使用
- 2014年 - "以美感为主题的项目" 发表
- 2013年 - 宜人的郊区
- 2012 - 公平的工作环境
- 2012年 - 正确从容的成长。关于公司上市的演讲
- 2010年 - 人文关系哲学和伦理学的学位学术演讲
- 2023年 - 富有成效、和谐共存: 与人工智能同行
富有成效、和谐共存: 与人工智能同行
毕达哥拉斯,选自拉斐尔为梵蒂冈的房间创作的壁画《雅典学派》- 公有领域作品,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Solomeo, 2023年11月28日
近一年前,很多人都开始尝试使用知名的人工智能生成工具。起初,人们也许只是出于好奇,但在看到结果后,想象力就插上了翅膀,探索如何使其恰当地融入个人生活与工作。
如今,我们的合作伙伴或联系人发来的电子邮件用词愈发考究。而以往,大家在邮件中都只是言简意赅,言词本身是平淡无奇的。现在频繁收到的这些邮件都有些造作失真,能感觉到是人工智能生成而未包含人的所思所想。即使那些评论、感谢、祝贺之词表达得如此类人化,不由让人打开心扉之余得到精神抚慰,但失望之情还是会油然而生。那些动人的话语既不是朋友也不是同事写下的,只是由一个强大的语言模型生成的技术产品,虽然其功能令人惊叹,但在写邮件时不会问缘由也不会关心写给谁。
我们并不能顷刻之间便理解当前发生和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也不能避免仓促之间做出评价。我们相信社会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人类发明和创新。但当面对潜力大到能改变人类关系的产生、巩固和发展的创新工具时,我们开始思索如何才能正确运用它。换言之,就是不考虑用机器替代人类,而是要考虑如何将其与人类所独有的社会性、创造性和自由性的特征联系起来。
生成式的人工智能是时下的创新发明,很可能会迅猛发展并普及起来。如同其他技术领域一样,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到的频率会越来越高。或许能够借此减轻那些重复性的工作,给我们省下时间做些与人类本质相关的比如表达创造,体验快乐的事情,从梦想中汲取些许疯狂,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人们普遍认为,生成式的人工智能使庞大而复杂的数据处理,整合和分析工作变得轻松并易于理解,可以统一引导未来的行动。我们可以用它翻译、改错、写文章或给出建议,甚至完成工作报告。这种工具如同又可靠又有能力的私人助理一样,对于准备正式文件和商业信函,进行管理性评论和统计分析,特别是那些“不受情感驱动”的沟通颇有用处。不过,很难想象比如面对日落永远不会感动也不会流泪的机器人能替代我们诠释内心情感并付诸于笔端表达真情实感。
一切在于适度。希腊德尔斐神庙阿波罗神殿门前的石刻铭文曰“凡事勿过度” 。这是古希腊人民的伟大美德之一。黑格尔则认为数量决定质量,可以理解为过度则会破坏和谐,事物之有用本质也会相应改变。因此,在不滥用的前提下,如果能适度使用人工智能,我们会获益无穷。
我们来探讨下语言吧。根据著名语言学家图利奥·德·芒罗(Tullio De Mauro)在197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当时的中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为1500个;二十年后重复该调查时,发现词汇量减少到640个。而如今,如果考虑到手机和短信对我们的影响,这个数字又会下降了。如果让人工智能来替我们选择词汇,会发生什么呢?可能会因为遣词能力的降低,则会导致作为人类发展的基石-思考能力也会被弱化。
让我们回到主题。当使用人工智能起草一封信函时,或许我们可以加上“与人工智能共同完成”这句话以示对其尊重,表达优雅真挚却不失伦理,这是用人性化的方式来正确评价我们的所思所为。例如在文章的最后可以这样收尾:
“…愿天地万物始终引领我们的道路。
Brunello
与人工智能共著””